为贯彻落实省、市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要求,切实抓好江华瑶族自治县建筑垃圾管理工作,提升建筑垃圾管理及资源化利用水平,江华瑶族自治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开展了《江华瑶族自治县建筑垃圾收运处理规划暨建筑垃圾污染环境防治工作规划(2024-2035年)》的编制工作。该规划已完成审批程序,获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复。现将规划主要内容公布如下。
附件:《江华瑶族自治县建筑垃圾收运处理规划暨建筑垃圾污染环境防治工作规划(2024-2035年)》公告文件
《江华瑶族自治县建筑垃圾收运处理规划暨建筑垃圾污染环境防治工作规划(2024-2035年)》公告文件
一、规划背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贯彻落实省厅、市局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要求,切实抓好我县建筑垃圾管理工作,提升建筑垃圾管理及资源化利用水平,特编制《江华瑶族自治县建筑垃圾收运处理规划暨建筑垃圾污染环境防治工作规划(2024-2035年)》。
二、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与《江华瑶族自治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心城区范围一致,总面积约68.44平方公里;统筹全县16个乡镇的建筑垃圾收运、处置方案。
三、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年限为:2024-2035年;其中,规划基期年为2023年,近期:2030年,远期:2035年。
四、发展目标
通过科学规划的系统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建筑垃圾治理体系,实现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和科学处置,大幅提升江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水平,促进发展质量全面提升。至2035年,建立县域统筹、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资源有效利用的建筑垃圾处理系统,构建规范有序、安全卫生、全程可控的建筑垃圾收运系统,形成链条完整、环境友好、良性发展的建筑垃圾产业体系。
五、建筑垃圾收运处理规划
(1)源头减量
强化建筑垃圾源头分类减量,通过绿色设计与施工、资源化利用、工程回填等方式减少建筑垃圾源头产生量。
(2)分类要求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建筑垃圾处理技术标准》CJJ/T134-2019,建筑垃圾是指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等的总称。包括新建、扩建、改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及其他废弃物,不包括经检验、鉴定为危险废弃物的建筑垃圾。
(3)建筑垃圾分类收运系统规划
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理策略,建筑垃圾宜优先选择直接回用、其次选择资源化利用,不能利用的组分最后填埋处置。规划构建“全县统筹,源头减量、回用为主、资源利用、填埋兜底”全方位处置体系。
①工程泥浆在施工现场脱水后与工程渣土协同处置,优先现场就地回填,其次根据市场信息进行调配用于异地回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厂进行分选资源化,剩余的则送入建筑垃圾填埋消纳场所进行填埋消纳;
②工程垃圾、拆除垃圾、装修垃圾和道路垃圾优先进行就地回收利用,余下的送入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厂进行分选资源化,分选出来的轻物质可送入焚烧发电厂,可用组分通过资源化工艺得到再生产品,不可用组分送入建筑垃圾填埋消纳场所进行填埋消纳。
六、建筑垃圾收运处理设施规划
完善“建筑垃圾转运调配场、堆填场、填埋处置场”等建筑垃圾收运处理设施的规划
(1)建筑垃圾转运调配场:中心城区建筑垃圾的运距均不超过20公里,因此在规划中心城区范围内不再新建建筑垃圾调配场。规划在码市镇建设1 处建筑垃圾调配场,设施用地规模约15 亩。以此辐射服务其周边运距偏远的乡镇。
(2)建筑垃圾填埋消纳设施规划:规划新增建筑垃圾填埋消纳设施4 处。为保证建筑垃圾处置设施的有效实施,新增2 处备选点。规划期内,建议在预选点实施有难度的前提下,可调剂使用备选点。
①车头村建筑垃圾填埋处置场及填埋处置场,位于沱江镇车头村,规划用地面积87亩,处置规模150万吨;
②天桥村建筑垃圾填埋处置场及填埋处置场,位于沱江镇天桥村,规划用地面积59亩,处置规模163万吨。
③小圩壮族乡小圩社区建筑垃圾堆填场,位于小圩壮族乡小圩社区,规划用地面积18亩,处置规模10万吨。
④涛圩镇上营村草仔窝建筑垃圾堆填场,位于涛圩镇上营村草仔窝,规划用地面积29亩,处置规模12万吨。
⑤海联社区建筑垃圾堆填场及填埋处置场(备选点),位于沱江镇海联社区,规划用地面积68亩,处置规模86万吨。
⑥牛山村建筑垃圾堆填场及填埋处置场(备选点),位于涔天河镇牛山村,规划用地面积108亩,处置规模113万吨。
七、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规划
(1)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目标
至2030 年,建筑垃圾处置率达到100%,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
至2035 年,建筑垃圾处置率达到100%,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以上。
(2)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基地规划
规划2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基地,分别为:①赫洞村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基地,位于沱江镇赫洞村,规划用地面积40亩,处理规模约50万吨/年;②双顾村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基地(备选点),位于沱江镇双顾村,规划用地面积28亩,处理规模约20万吨/年。
八、建筑垃圾污染环境防治规划
基于安全、环保、可持续原则,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目标,对建筑垃圾产生、运输、处置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及全方位监管,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
九、建筑垃圾管理体系建设
根据不同职能部门分工,构建“制度规范—部门协同—动态监管—政策支持”的长效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