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分享到:
索引号: 4311290010/2024-01359 分类:  
发文机关: 县自然资源局 发文日期: 2024-12-12
名称: 坚持底线思维 守牢耕地红线
文号 :    
坚持底线思维 守牢耕地红线
  • 发布时间:2024-12-12 09:12
  • 来源: 江华县自然资源局
  • 发布机构:县自然资源局
  • 字体【      】
粮安天下,地为根基。近年来,江华瑶族自治县将耕地保护作为自然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狠抓耕地保护责任落实,牢牢守住了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稳定居于全省产粮大县之列,现有耕地44.9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38.77万亩,年均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8万亩以上。
党政同责抓保护
决策是前提,责任是关键,群众是基础。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各级各部门视时刻绷紧耕地保护这根弦,狠抓党政同责,强化使命担当,守护好每一寸土地。
念好“紧箍咒”。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先后八次专题组织学习耕地保护的最新政策、研判耕地保护的最新形势、研究部署耕地保护的相关工作,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工作经费用于解决耕地保护工作。今年全县有序组织恢复耕地2000余亩,实现耕地连续四年净增加。
拧紧“责任链”。制定出台了《江华瑶族自治县进一步推行田长制严格耕地保护的工作方案》《江华瑶族自治县耕地保护十条硬措施》等文件,逐级明确工作责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刚性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将耕地保护纳入县委巡察内容,结果作为乡镇领导干部提拔、问责和自然资产审计的重要依据,确保耕地保护数量红线实至名归。
织密“宣传网”。坚持线上线下宣传相结合,持续开展耕地保护宣传活动,通过发放宣传册、“村村响”广播、曝光违法案例、观看警示教育片等方式,及时掌握推送国家最新政策要求,让保护耕地、依法用地意识更加深入人心,营造了全民参与耕地保护的良好氛围。
多措并举强保护
江华以严监管、严执法、严整治“三措并举”,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打击到位、及时整治全面,全力保护耕地。
严密监管全覆盖。综合运用遥感卫星监测、铁塔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查等高科技手段,充分发挥基层田长的巡田、护田作用,切实提升“实时监测”“远程监测”能力。对发生的耕地违法行为第一时间视频记录,准确推送到乡镇、村,做到快速到场、即知即改,确保耕地违法行为“发现在初始,处置在萌芽”。
严格执法零容忍。坚持动土必核、动土必查,对新出现的违法行为坚决做到“零容忍”。协同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水利、林业、交通、公检法、纪检监察等部门形成协调联动机制,每月联合会商、动态督导、联合执法、综合问责。对于存量问题,坚持挂图作战、挂牌督办、稳慎处理、逐步消化,确保各类问题清仓见底。今年以来,相关部门共享耕地保护有效信息150余条;开展联合执法四批次,联合整治解决问题20个,整治恢复耕地达千亩。
严厉整治多实效。建立“问题发现—交办督办—整改销号”闭环管理机制,组织开展耕地“非粮化”“非农化”专项整治、存量违法占用耕地问题整改“百日攻坚”行动、补充耕地项目问题整改攻坚行动,做到问题发现在现场、整改落实在田间。对违法用地图斑,逐个研判分析,落实“一地一策一案”,确保每一个地块都做到定位精准、整改达标、销号到位。截至目前,共完成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专项整治任务26宗,整改销号率100%;完成“三地两矿”耕地减少处置任务17宗,整改销号率100%;2018—2023年土地卫片执法存量违法用地整改率93.71%;今年以来,全县无新增违法占用耕地行为。
健全机制促保护
“长牙齿”问责、“红脸膛”整治、“母亲式”服务是江华近年来在耕地保护工作上的硬核机制,实现了保护耕地、促进发展的“双赢”目标。
落实“长牙齿”措施问责。对全县耕地恢复、“非农化”“非粮化”专项整治、“三地两矿”任务图斑整改等重点工作,实行县级领导提级调度、县委县政府督查室提级督办、纪检监察同频约谈追责问责。
开展“红脸膛”整治追责。结合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对相关部门和党员领导干部在耕地保护工作中存在不作为、乱作为、失职渎职等行为及时查处,发送提醒函、交办函、督办函23批次112份。
实行“母亲式”服务保护。坚持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耕地保护的重要工作,科学编制用地规划,盘活存量土地,成立全县高质量发展土地要素保障工作专班,对全县重点项目土地要素保障实行清单化管理、母亲式服务,既从严控制项目建设占用耕地,又有效促进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无标题文档